防紫外线面料网,免费提供专业的防紫外线面料产品、资讯、知识、供应商、生产厂家等等

防紫外线面料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防紫外线面料资讯

防紫外线面料资讯

杭州布料“图书馆”——她和面料的“前半生”

城南二哥2021-08-03 15:49:38防紫外线面料资讯819来源:防紫外线布_防紫外线面料网

  2016年,国内首家以各种纺织面料为主题的“布料图书馆”在杭州正式开馆。该“图书馆”面积约2000平方米,是由一家服装面料材料设计研发中心创办,馆内展陈的“书籍”由1800多款不同材质、纹样和色彩的原创布料组成,为服装设计师、服饰厂家及相关专业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、设计、交流和实习的专业场所,同时也面向公众开放。

  在创始人 Mary Ma 的构想中,这间布料图书馆,会是一个“共建共生、互助启发”的平台,主要的功能是“探索材料的可能性”。不同的人,只要对材料有热情,都可以参与其中,和她的专业团队一起研发新的材料。  

  从本质上看,Mary 解释道:“这是一个材料设计和研发的中心,布料图书馆只是它的一个名字。”
根据服务功能的不同,近 2000 平方米的单层空间,被分成了六个部分。走进入口处先看到的,是展览区,用以展示与国内外艺术家、设计师、独立材料机构等不同对象合作后的成果。与之相连的是五个按“户外、运动、都市、自然和艺术”等主题划分的风格厅,里面挂满了展现同一风格的各式布料、成衣和配饰。
  而以上所有进行过应用的布料,都会出现在布料图书馆的陈列厅中,不同的陈列样品按颜色排列在不锈钢展架上,可以自由地拉出展架取用;每款材料都设有对应的二维码,只要用手机扫码,就可以了解材料的性能、应用及制造工艺。

  剩下的三个功能区,分别是工作坊、研讨区和多功能厅以及驻地设计师工作室。工作坊主要用于材料的创作,设计师等使用者可以利用其中的烫印、镭射压胶、制版裁切等制作复合材料的代表性工艺,在机器上进行各类材料实验。研讨区和多功能厅,会不定期邀请设计师、材料研发专家等,举行面向大众举办各类与材料设计相关的讲座等活动。而驻地设计师工作室,配备了设计所需的工作设备,设计师可驻扎在图书馆内进行创作。
  在而立之年,拿出自己的积蓄去建一个非营利机构,是一件让许多人想不通的事。Mary 在材料行业干了 18 年,从未换过行。但“她和许多面料商不一样”,这是许多接触过她的设计师都认同的一点。
  Mary 初入材料行业时,进了一家有 22 家分公司的乡镇企业,做总裁秘书。这份持续了九年半的工作,为她打了不少基础,“从材料的制作、染色、印花、后整,包括后期的物流和成衣,都有涉及”。

  2007 年,她成立了杭州麦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。起初是做外销,四年多前,才做起了内销。她逐渐发现,在内销领域,材料被视为“一个零部件”,成了“被选择”的一件商品,自己更像是一个品牌的布料供应商,不像在国外,“处于一个比较被尊重的角色”。

  她有些不适应。过去,她和国外的设计师、品牌商,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,他们对面料提出的不少看法,启迪她研发出了不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材料。但回到国内后,不少服装公司,上门就问:“某个品牌用过的那种面料,你们有没有?”
  服装设计领域的跟风与雷同,在她看来,与所使用的布料的同质化不无关系。
  和许多同行相比,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。当别人在四处推销所研发出的材料,期望将同一块布尽可能地卖给更多的人时,她认为“材料是需要定制的”:“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,所以对于不同的人,你要给他不同的东西,符合他的东西。即使是同类型的品牌来找我们,就算他们看中的是同一块基布,我们后给他们的东西也可能是不同的。这样制造出来的东西才没有雷同感。”
  这种对非雷同感的追求,成了她和不少独立设计师之间的契合点。

  “单量小”,“有些东西很复杂”,“很多工厂不想做”或者“不愿意改”的订单,她都会接。在合作的过程中,她并不会“你要一块棉的面料,就直接给你一块”。

  设计师李云佳对《好奇心日报》回忆道:“当我跟她说,‘我要一块棉质感的面料’,她就会给我一块真的棉质感的面料,或者棉和其他面料混搭的,或者是纯化纤的材料但是做出棉的质感的,或者还有其他的选择。”
在认识 Mary 之前,李云佳只使用纯天然的布料。因为市场上卖的化纤材料,光泽度都很高,她不喜欢。
  但后来,她才知道,“纱线的组织结构,包括后来的整理过程”,都能让布料产生很大的变化,化纤也可以呈现出哑光的形态:“看面料成分只是基础、初步的步骤。100% 的棉面料,有10 多元一米的,也有 100 多一米的,全是靠工艺体现出来的。但是之前,我只会说,我要一块棉的面料,不需要它有太高的光泽度,只需要雾雾的感觉,磨砂的。可是我没有专业的词语,但是我现在知道了。”
  在和这些设计师的合作中,搭建布料图书馆的想法也在 Mary 的脑海中逐渐萌生:“我觉得材料是有材料设计的,材料是有材料人这个称呼的,我们不只是材料的供应商,布也不只是买卖的一个反应。我觉得材料除了做商业,有一个买卖的性能以外,它还(应该)有一个大家可以共同对它进行创作研发的产物。”
  她想建一个“比较好的材料创作空间”。设计师在其间,不仅仅是来选择材料去设计服装的,而是可以被现有的材料制造工艺所激发,“能成为材料设计师”:“我觉得现在看到很多的品牌、设计师作品,很多还是用拿来主义做材料,把东西拿过来下菜。但是如果你从材料出发,就有自己独有的东西的话,你这个设计师就很专深。”
  一年多前,她开始亲自着手布料图书馆的设计。在整个空间中,她主要选用了木和水泥这两种材料。这两者在她看来,代表的分别是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,她将它们拼在一起,设计了出了一半是水泥一半是木头的桌子和吊灯。她想去破除一些偏见,比如“听到涤纶,就觉得这件衣服不好,是棉就很好”。
  她评价自己看待面料的态度,“很本质”,并没有偏好特定哪一款面料。一款面料,在她看来,呈现的只是过去的工艺,根据不同的需求,它可以被再创造成另一副模样。
  而“1-20 布料计划”的展览,是她认真思索后,所决定的、将布料图书馆介绍给人们的一种理想的方式。她想通过分享材料知识和工艺,让人们明白:“材料其实不是你现在见到的这个样子。你可能见到一块材料,会觉得它很朴实无华,你可能会把它丢弃掉,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,但是它会因为你学到的知识,在你的手上会被发展出来,得到应用,这是它很大的魅力。”
  她特意将地址选在距离杭州西湖 13 公里,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俞章路 88 号的浙宝大厦,一个周围都是低矮农居,很难与设计、时尚、创意等词汇扯上关系的地方。因为“它能屏蔽掉很多人”,不会被那些“为看博物馆而看博物馆”的人“踏破门槛”。
  这个地点虽然远离市区,却靠近杭州东站和机场,附近又有高架,方便货物的运输,地租也相对便宜,在 Mary 看来,是一个能“长久”的地方。

关键字: 杭州 布料图书馆 AAASDFWETGD